作为幕后主谋,叶家豪一手操控了这场资本狂欢,他用八年时间编织谎言欺骗投资者,巧妙蒙蔽相关机构,最后导致24亿国资全部亏损。
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在察觉到危机后,他又套现20.2亿潇洒离去,留下一片狼藉。
那么,叶家豪到底是如何精心策划让公司上市的?八年造假难道就没有一点人察觉吗?
2021年春天,江西新余黎明前的黑暗中,几名老员工围坐在公司附近一家简陋的早餐店,神色凝重。
桌上散落着厚厚一叠文件,那是他们几个月来冒着风险收集的证据,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:这家上市公司从第一天起,就开始编织一张巨大的财务造假网,持续了整整八年。这一条消息一旦曝光,势必在地产建筑圈掀起轩然。
八年的时间,足以让一个婴儿长成孩童,也是奇信股份精心编造谎言、粉饰太平的全过程。更令人愤怒的是,公司创始人叶家豪早已嗅到危机,提前套现20.2亿离场,留下新余国资24亿的投资血本无归,烂摊子无人收拾。
这起事件在新余当地引起了巨大震动。十年前,叶家豪不过是当地一个默默无闻的建筑工程小老板,和众多包工头一样,为了工程款和银行贷款焦头烂额。
谁能想到,十年后,他会成为长期资金市场的“弄潮儿”,导演了这场惊天骗局。时间回到2012年,奇信股份正处于上市的关键时期。
然而,公司的财务情况却不容乐观,工程款收不回来,银行贷款即将到期,账面上的数字惨不忍睹。上市的梦想近在咫尺,但现实的困境却让叶家豪陷入困境。
为了跨过上市这道门槛,叶家豪铤而走险,选择了一条不归路:财务造假。他开始虚构一些并不存在的工程建设项目,以此来美化公司的业绩。为了使公司的现金流看起来更健康,他又通过关联交易做相关操作,用一些皮包公司掩盖资金的真实去向。
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就连公司的供应商与客户,很多也都是叶家豪一手操控的“马甲”。通过这一些手段,一个原本濒临破产的企业,被包装成了一个前景光明的“明日之星”。
从2012年到2014年,短短三年间,奇信股份的账面上凭空多出了8个亿的利润。拿着这份“漂亮”的成绩单,奇信股份顺利登陆深交所,开启了它的长期资金市场之旅。
上市后的叶家豪不仅没有收敛,反而变本加厉。从2015年到2019年,奇信股份虚增利润的规模持续扩大,累计达到17.9亿,相当于日均造假50万。
在这场长达八年的骗局中,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。作为奇信股份的审计机构,他们本应是长期资金市场的“守门人”,却成为了造假的“共谋者”。
他们对奇信股份财务报表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视而不见,年复一年地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,为奇信股份的造假行为提供了“官方背书”。
事后的调查显示,天职国际提交的审计底稿中存在大量伪造和篡改痕迹,甚至有销毁证据的嫌疑。显然,天职国际并非完全不知情,而是选择性失明,甚至主动去参加了。有了天职国际的“背书”,叶家豪更加肆无忌惮,将这场骗局玩得炉火纯青。
2019年,随公司债务持续不断的增加,叶家豪预感到风险即将暴露,开始谋划“金蝉脱壳”之计。他先是以个人资金需求为由,与妻子一起减持了价值一个多亿的股份,试探市场反应。
这次试水成功后,叶家豪的胃口慢慢的变大。2020年夏天,新余投控看中了奇信股份账面上高达33.8亿的应收账款,将其视为优质资产。
叶家豪抓住这个机会,将自己手中30%的股份以10.9亿元的价格转让给了新余投控,成功套现。新余投控做梦也没想到,他们眼中的“香饽饽”,其实就是一个即将引爆的“炸弹”。
那些漂亮的账面数字,不过是叶家豪精心编造的谎言。新余投控花费24亿巨资,买来的却是一个烫手山芋,最终血本无归。通过一系列操作,叶家豪累计套现金额高达20.2亿。
在外人看来只是一次普通的股权转让,实际上却是叶家豪精心策划的“金蝉脱壳”之计。2021年初,奇信股份已是风雨飘摇。资金链断裂、项目烂尾、工人讨薪,种种危机接踵而至。
公司内部,尤其是财务部门的老员工,每天面对那些虚假的数字,内心备受煎熬,夜不能寐。最终,几名老员工决定不再沉默,他们秘密商议,决定将公司八年来的财务造假黑幕公之于众。
他们收集证据、整理材料,向监管部门进行了实名举报。这一举报如同引爆了一颗重磅炸弹,彻底揭开了奇信股份精心编织的八年谎言。
2021年夏季,证监会调查组进驻奇信股份,眼前的景象令他们震惊:堆积如山的财务账簿、混乱不堪的资金往来、伪造的审计底稿……奇信股份的造假行为之猖獗,令人咋舌。
调查组很快便摸清了奇信股份的造假手法。一个实际造价500万的工程,经过层层包装,最终变成了2000万。他们通过虚开发票、虚构供应商等手段,将水分灌入财务报表,制造虚假繁荣景象。
而账面上那些看似可观的应收账款,实际上有三分之二都是子虚乌有。天职国际作为奇信股份的审计机构,八年来收取了数百万的审计费用,却对奇信股份的造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最终自食恶果。
他们不仅被罚没2700多万元,还被勒令停业整顿半年。这一事件在业内引发了巨大震荡,多家上市公司纷纷与天职国际解约,一些正在进行的IPO项目也被迫暂停。奇信股份的财务造假案给天职国际乃至整个审计行业敲响了警钟。
最终,证监会对奇信股份处以5000万元的罚款,叶家豪本人也被罚款1400万元。然而,这点罚款与叶家豪套现的20.2亿相比,简直是九牛一毛。
新余投控更是损失惨重,24亿的投资款打了水漂,还要承担奇信股份遗留的债务和烂尾工程,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。
如今,叶家豪早已不知所踪,有人说他去了国外,购置豪宅;也有人说他改名换姓,在国内继续从事商业活动。无论如何,他带着20亿巨款,彻底消失在公众视野之中。
奇信股份的财务造假案,如同现代版的“皇帝的新装”,当真相大白时,“皇帝”早已卷款潜逃,留下的只是一地鸡毛和无数被欺骗的投资者。
曾经辉煌一时的奇信股份,如今早已不复当年风光。办公楼里空空荡荡,最早举报的几名员工也已另谋高就。他们的勇气戳破了这个持续八年的巨大谎言,也为长期资金市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。
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们,企业如果依靠造假上市,无异于自掘坟墓;审计机构若无法尽职尽责,就会成为造假的帮凶;国资投资如果只看表面数字,就很容易掉入陷阱。
诚信,才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。在新余,奇信股份的事件至今仍被人们议论纷纷。一个原本蒸蒸日上的上市公司,被叶家豪玩弄于股掌之间,最终走向覆灭。
当人们意识到这是一场骗局时,叶家豪早已携款潜逃,留下一堆烂摊子给别人收拾。奇信股份的办公楼如今一片萧条,电梯里积满了灰尘,走廊里空无一人,曾经在这里工作的员工大多已经离开了。那几位勇敢举报的员工虽然也离开了公司,但他们的义举为这场闹剧画上了句号。
奇信股份的案例并不特殊,它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:走歪门邪道的企业,迟早会栽跟头;为虎作伥的审计机构,最终也会自食恶果;缺乏风险意识的投资者,必然会付出代价。只有脚踏实地、诚实守信,才能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那些耍小聪明、玩弄手段的人,最终只会自食其果。新余投控24亿的教训,也警示着所有的投资者,不要被表面光鲜的数据所迷惑,要进行深入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,才能避免重蹈覆辙。归根结底,诚信经营、稳健发展,才是企业长久生存之道。
1.《反面奇信股份,这家资本生命存活八年的企业如何凋零的?|深度解读》新浪财经2023-04-24 17:48
2.《尴尬!老CFO罚700万,新财总连夜吓跑!8年造假细节惊悚》金融界2023-04-24 13:27
3.《又见巨额罚单!连续8年财务造假》极目新闻2023-09-14 08:30